幼儿园“小学化”要不得!新规下如何科学做好幼小衔接?

2025-04-17

2025年6月1日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》(以下简称《学前教育法》)将正式施行,明确禁止幼儿园采用小学化教育方式。这一法规的落地,对幼小衔接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:如何在满足家长需求的同时,规避超前教学风险?


图片


《学前教育法》第五十九条明确规定:"幼儿园不得采用小学化的教育方式,不得教授小学阶段的课程,防止保育和教育活动小学化"。


✖ 不许提前学拼音、算算术(比如让孩子机械抄写“a o e”)
✖ 不能用小学的上课方式(比如要求孩子双手背后坐40分钟)
✖ 禁止搞笔试排名(不能给家长发“数学测试90分”的成绩单)


“揠苗助长”不仅不能帮孩子抢跑,还可能会:

伤害学习兴趣:强迫孩子死记硬背,反而让他们害怕上学
违背成长规律:5-6岁孩子的大脑更适合通过游戏、动手操作学习
政策风险高:轻则被教育局约谈整改,重则可能吊销办学资格


《学前教育法》强调,幼小衔接需围绕“身心准备、生活准备、社会准备、学习准备”展开,而非提前教授拼音、算术等学科内容。明确要求学前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。


正确做法:把“学知识”变成“玩能力”
比如学数学不刷题,结合生活场景玩“超市购物游戏”:用玩具钱币买东西,算“10元买6元的饼干,该找多少钱”,孩子玩着玩着就懂了加减运算。

图片

图片
 
因此幼儿园等幼小衔接机构有必要进行课程重构,根据要求构建以游戏化和生活化为双轨并行的立体化课程模型。

1. 游戏化课程设计
参考"游戏化课程设计模板",将数学思维培养融入自然探索活动。
例如:
◦种植活动中测量土壤湿度(数学测量)、统计植物生长周期(数据分析);
◦角色扮演游戏中模拟购物场景(货币认知)、制定旅行计划(时间管理)。

图片

2. 生活化主题整合

将劳动教育与数学、科学融合,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分类、计数、观察记录。

例如:

◦ 小班:通过"整理书包"培养分类能力;

◦ 中班:开展"超市购物"游戏,学习货币换算;

◦ 大班:设计"校园探秘手册",引导幼儿自主规划参观路线。

图片


3. 游戏化和生活化双轮驱动

让孩子在玩中学,避免枯燥的课堂训练,激活学习兴趣
使用绘本《环球数学》《星际拼音》等教具,代替传统的习题册

《环球数学》整个绘本很好的将游戏化和生活化结合起来,把数学学习变成了一场环球旅行!一共设计了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场景,孩子跟着剧情玩游戏、做任务,在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中,不知不觉就把数学知识用起来了。


图片


不同于其他干巴巴的做题,而是结合了绘本、儿歌、音乐等丰富课堂形式,调动孩子的眼睛看、耳朵听、动手算,连生活里的场景都搬进来了,让孩子真正知道“数学居然这么有用”,激发学习兴趣。

图片



《星际拼音》不同于以往枯燥乏味的拼音课,直接变身成科幻游戏!不用死记硬背“b p m f”,现在跟着星际探险的故事一起闯关。

图片

和字母外星人玩游戏,集齐拼音能量,让孩子们在游戏闯关的同时快乐的掌握拼音,还能结合社交场景让孩子主动开口拼读、巩固记忆。孩子根本不觉得是在学习,就像在做游戏升级打怪一样,是一款充分结合生活化和游戏化学习的优秀教具。
图片


图片


幼儿园等幼小衔接机构除了做好内部课程升级,还需要搭建更紧密的家校协同桥梁,帮助家长缓解焦虑,用专业引领家长和我们一起助力孩子长远发展。


1. 分层沟通策略

小班:通过《幼小衔接家长手册》提前传递"能力准备"理念,让家长直观看到“日常即教育”的理念,避免陷入“小班不学就落后”的焦虑。
中班:举办"科学衔接"讲座,解析《学前教育法》政策,对比小学化与游戏化教学差异;
大班:组织"小学开放日",邀请小学教师解读零起点教学政策,展示游戏化衔接课程。


2. 让家长亲身参与

◦ 实时反馈幼儿在园表现,减少家长焦虑;

◦ 设计家庭互动指南,如“亲子时间管理表”“家务任务卡”,将能力培养融入日常生活。例如,让孩子负责每日整理玩具,既锻炼自理能力,又增强责任感。

通过这些,让家长清楚的感受到从日常做起也能帮孩子做好入学准备,不再纠结“能背几首故事,认识多少汉字”,更愿意和机构配合,让孩子稳稳地前进。
图片


















《学前教育法》的施行,既是挑战也是机遇。幼小衔接机构唯有回归教育本心,聚焦儿童成长需求,才能在规范办学中实现可持续发展。基于儿童立场的课程重构,既符合政策规范,又能真正实现从“被动适应”到“主动发展”的幼小衔接转型。
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