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孩子说“他抢我玩具”“为什么?”:幼师如何温柔回应不慌乱?

2025-05-15

相比其他教学阶段,幼儿园老师的日常更像是每天上演《十万个为什么》。既要化身耐心的调解员,处理孩子们争抢玩具的哭闹、告状时的急切,又要成为行走的“百科全书”,在360度环绕的“为什么”中见招拆招。

哪怕拥有“十八般武艺”,也难以招架几十个孩子围在身边团团转。那么,幼儿园老师究竟该如何巧妙回应这群小宝贝的花式“考验”呢?


告状



每一次“告状”都是孩子社交能力的“破土时刻”。老师不用急于充当“裁判”,而是成为“引导者”。引导孩子发现自己有能力化解矛盾,将“求助”逐渐转化为“我能试”,这正是独立社交的第一步。


“老师,是我先拿到玩具的。”

“不!明明是我先拿的。”


处在集体生活中,各种小摩擦就会不间断出现——可能是玩具归属的小争执,也有可能是游戏规则的小分歧。自己无法解决,就找到老师“告状”,来寻求公正裁决或保护,本质是对“公平秩序”的信任与依赖。




对策:

1.共情启发

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引导换位思考:“如果他拿走了你最喜欢的蜡笔,你是不是也会觉得心里空空的?”用具体场景启发共情,让孩子理解他人感受。


2.留白引导

与其直接给出答案,不如抛回一个开放式的问题:“这个玩具只有一个,你们觉得怎么办才能都玩得开心呢?”引导孩子协商处理。


3.游戏赋能

将“石头剪刀布”“手心手背”等简单游戏转化为解决矛盾的工具:“不如用石头剪刀布来决定谁先玩滑滑梯吧!”让孩子在趣味中学会轮流、分享,自然接受公平规则。



“老师,他把沙子弄到我身上了。”

“老师,他把我的笔弄断了。”


孩子能清晰地表达同伴的“小过失”,正代表着他们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,说明孩子开始关注“互动中的对错”,并信任成人能提供公正引导。这也是孩子处理问题能力的进步。


但过度依赖告状也藏着隐忧:频繁让老师“评理”,可能让孩子习惯逃避自主沟通,甚至引发同伴间的对立(如被告状的孩子感到委屈或抵触)。真正的成长,是让孩子从“等老师解决”逐渐过渡到“我能试着自己说”。


对策:

1.鼓励“当事人对话”

对告状者:不急于评判对错,而是引导协商沟通,比如:

“你可以看着他的眼睛说:‘这个衣服是我最喜欢的,弄脏了我有点难过,我们一起弄干净,好吗?’”

(用具体句式示范“表达感受+提出需求”,代替直接告状)

对“被诉方”:引导主动修复,比如:

“她的衣服被弄脏了很伤心,你愿意说‘对不起,我会帮你弄干净的’吗?”

(用“道歉+弥补”的步骤,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)



2.用“情景模拟”把问题变成讨论课

收集典型告状案例(如“弄坏手工作品”“弄湿衣服”),用玩偶或图片重现场景,组织全班讨论:

“如果是你,你会怎么说?怎么做?”

(让孩子在角色扮演中发现:小声提醒、互相帮忙擦水、商量“下次注意”等,都是比告状更直接的解决方式)

提炼简单口诀强化记忆,比如:

“小问题,先试试,自己说;说不通,再找老师来帮忙!”


3.区分“需要介入”与“放手空间”

需要介入:涉及安全问题(如推搡、抢危险物品)、持续恶意行为(如故意多次破坏),老师必须明确规则边界。

可放手:如洒水滴、轻微碰撞,鼓励孩子用表情、手势或简单语言互动(“你看,我的鞋子湿了哦”),观察他们能否通过眼神交流、微笑或一句“我不是故意的”化解小矛盾。




提问


进入逻辑思维敏感期的孩子们会开始频繁追问"为什么",他们的思维特征逐步从“是什么”进阶到“为什么”,尝试拆解事物之间的关联。孩子的语言表达开始升级,思维深度和批判意识也开始萌芽。


“老师,为什么星星不说话?”

“老师,为什么小鸟可以飞?”


对策:

1.即时捕捉并珍视孩子的好奇心

先用眼神和微笑传递赞赏,再搭配口头鼓励,例如:“这个问题很有价值!你观察得真仔细!”“这个‘为什么’让老师都觉得新鲜,你是怎么想到的?”这种回应既能给孩子提供情绪价值,又能明确肯定"提问行为"本身的积极意义。




2.将问题转化为深度学习契机

先认可问题的价值("你的问题值得我们好好研究"),再引导孩子自己寻找答案,例如:"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收集一些线索,不如今天先和爸爸妈妈观察一下相关现象,把发现记录下来,明天我们一起梳理其中的原因,你愿意当小老师来分享发现吗?"这种引导既保护了孩子的探究欲,又延伸为持续性的探究活动,形成良性学习循环。


“老师,为什么男生上厕所站着?”

“女生上厕所蹲着?”


3-6岁正是对身体特别好奇的阶段!这时候他们不光关注自己的身体,还会注意到别人的不同!如果咱们当老师的回避或敷衍回应,易引发孩子的身体羞耻感或认知困惑,阻碍健康性观念的建立。


对策:

1.自然回应

以平常心接纳问题,避免强化“敏感化”认知。咱们可以先夸夸孩子“你观察得真仔细!男生女生确实有不一样的身体构造,就像咱们穿的衣服有不同款式,都是很自然的事~”先让孩子觉得问这个问题很正常,别让他们觉得“自己问了奇怪的问题”。



2.绘本理解

根据年龄特点选择绘本:

• 小班(3-4岁):《小鸡鸡的故事》《乳房的故事》用拟人化插图讲解身体器官名称与平等性;《呀!屁股》以幽默方式消解身体羞耻感,培养尊重身体的意识。

• 中班(4-5岁):《不要随便摸我》系列通过故事模拟,帮他们建立保护自己的意识,学习拒绝的正确表达。

• 大班(5-6岁):《我是怎样来的呢?》《小威向前冲》以比喻解释生命起源,引导理解性别差异的生物学意义,渗透“生命珍贵”的价值观。


3.巩固认知与应用

结合日常如厕环节,引导观察卫生间标志差异,“你看男厕女厕的图标不一样,因为男生女生需要不同的设施呀”,把问题和生活场景结合起来,孩子会觉得“哦,原来这就是个平常的知识”,慢慢就会用平常心看待身体差异啦~


当孩子发现“自己的声音也能被听见”,告状便会逐渐转化为更自信的同伴互动,这才是比“解决一次纠纷”更重要的成长。


当每一个“为什么”都被接住,孩子关于“我的思考是否有价值”的试探也得到了回应。让孩子看到“提问-寻找答案”是件有趣的事情,比知道答案更重要。


当“告状”被耐心引导,孩子在社交中敢开口;当“提问”被认真回应,孩子在探索中敢质疑——这正是支撑他们未来发展的底层自信。


分享